走進直島「地中美術館」- 感受人與自然不分彼此

 

「在不破壞瀨戶內海美麗的自然景觀的前提下,創造一個嘗試進行心靈對話的場域。」

福武總一郎「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總監制

造訪「地中美術館」可以說是來到直島最重要的一件事,在美術館專用的停車場下車後,我們朝美術館方向走,走著走著,才發現自己走在印象派大師-莫內的畫作裡,當下的感覺真的很微妙,好像現實與夢的界線被模糊了。

 這天早上地中庭院剛好有位園丁在整理花園,看著他仔細將枯葉從水面撈起的過程,每一次動作都如此緩慢靜謐,讓人不由得思考了自然與人的關係。在這座進館,至離開都會經過的「地中庭院」,是生活的一種信念:「景色隨四季變化,印象稍縱即逝,僅以藝術永恆自然」,這之間的微妙,想必是「地中美術館」所要表達的美好。

Photo by Benesse Artsite.

「地中庭院」是通往美術館之前的外側道路,在這座1043平方公尺的花園,種植了數百種花草和樹木,如同莫內在巴黎吉維尼(Giverny)為家人所打造的花園般,在一年四季,我們都可以在這裡,透過水平面上的睡蓮、垂柳、竹子以及鳶尾花,親身體驗莫內所描繪的「自然」。

 關於地中美術館

「直島」是瀨戶內島嶼中的現代藝術之島,也是探尋安藤忠雄建築的必訪之地。「地中美術館」如同名稱,安藤忠雄將它隱匿於直島的土地之下,俯瞰彷彿是一座「無外觀的建築」

Photo from Chichu Handbook.

引入了光與影,用最自然的方式呈現了現代藝術家德・瑪利亞(Walter DeMaria)特瑞爾(James Turrell),以及印象派最具代表性的畫家-莫內(Claude Monet)的作品,在直島「地中美術館」,藝術、建築與人的關係,彷彿回到土地自然生出的姿態,曾獲得普立茲克獎的安藤忠雄,建築哲學不僅止創造空間,更在於喚醒人對自然環境的感知。

如何前往地中美術館?

「地中美術館」是由倍樂生集團於2004年設立,位於直島的南側,館內採網路預約制,除了周一休館,每天有固定的參觀時段,這幾年世界各地來此參訪的人潮很熱絡,記得在網路提早預約看展時間,不然很可能排不進去,而前往的方式可搭乘 Benesse House 的專用接駁車、或是承租電動腳踏車前往,在美術館下方設有規劃良好的專用停車場。

地中美術館的入口隱匿於自然環境之中,外觀樸素,卻給人意想不到的靜謐,四方型的通道沒有燈,一路延伸,陽光在底部暈散開來,像是「神隱少女」裡的火車山洞,在通道中的深邃陰影,有一種未知感,卻也讓我的內心發出聲音:「好,走吧,這是千尋通過的入口。」,如此自然而然地,空間和人產生了對話,這由內而外的感悟,想必是安藤忠雄先生的安排吧。 

Photo by Sol.

 地中美術館的中庭是一個垂直向上的幾何造型空間,自然光從四方型的開口灑入,使清水模的灰映襯出天空的寬闊,光影隨不同的時間而變化,映照著底層的圓柱桿狀蕨類「木賊」,這種原始植物使空間產生了寧靜,由於今天早上的人潮不多,我們因此在這聽了好一陣子的蟋蟀聲,都市中很難得的聲音,結合生態的建築(Bio-architecture),為人們帶來了永續環境的共鳴。 

Photo by Benesse Artsite.

 位於畫廊棟的無屋頂建築,高聳的混凝土牆面,構成了極簡的三角空間,在抬頭仰望時,看著三角形的天空,這在日常中少有的體驗,讓人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歸屬感,另外,讓我們感到特別的是,中庭種植的不是植物,而是「石頭」,源自於岡山縣新見市的石灰岩,被鋪設在空間底部,在自然的光照下,每一顆都細微變化著,每一刻都呈現了安藤忠雄對形狀、自然光的深刻理解。 

1914-17年 油彩「睡蓮:草叢」 , Photo from Benesse Artsite.

 克勞德.莫內 (Claude Monet) 

由於在早上第一個時段進館,莫內的展覽室空無一人,眼前僅是一片無邊際的白,就在被5幅大型畫作環繞的時候,身體產生了一種直覺:往「睡蓮池」的方向走,幾乎是無意識的,我能感覺到夕陽的溫度,看見睡蓮的花朵形狀模糊,是風吹過水面產生霧氣,是一天的開始和結束,現在回想起來是朦朧,卻又很深刻的印象,真的是非常微妙的體驗。

「睡蓮池」, Photo from Chichu Handbook.

印象派畫作

以明亮、純粹的色彩,短小、厚重的筆觸來表現物體的光影效果,在遠看時會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圖像。

印象派畫家-莫內在70歲創作了《睡蓮》系列,描繪了他位於法國吉維尼(Giverny)的家中花園,特別是不同時刻的光線與景色的變化,這些畫作記錄了對於自然的瞬間感受,是莫內人生中追逐光影的記憶。

在展覽室內,腳下觸及的是來自義大利卡拉拉的大理石(Biano Carrara ),來自與米開朗基羅所(Michelangelo)使用的同一個採石場,精細切割成立方體,在自然光照下,七十萬顆大理石形成灰白色的漸變色調,給人一種質樸的美感。

白色大理石與灰泥牆面結合,在莫內眼中所見的自然光線下,在直島的地中美術館,觀者能以自然光欣賞,與巴黎橘園美術館相同的系列,世界僅有8幅,高達6尺的印象派畫作「睡蓮池」。

瓦爾特・德・瑪利亞(Walter De Maria)Time / Timeless / NoTime

眼前,巨大的黑色球體靜置於空間中央,在天井的自然光照之下,光滑的表面反射、折射了光線,只要我們在樓梯上下移動,黑球也會同時互動,它像是經過思考,反映出在空間中,我們的另一面,這使我想起《2011太空漫遊中》的「黑色石碑」,同樣地,它靜靜地存在,超越了時間與空間,這一天,在地中美術館,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的先驅使者-德.瑪利亞(Walter De Maria),帶給我一種大自然崇高的感受。

產自印度的花崗岩,直徑2x2公尺,表面佈著金色結晶,不僅強調了本身的形狀與質感,也放大了空間的寧靜,以及時間的存在感。

展廳是由德.瑪利亞與安藤忠雄共同設計,計算了不同時刻的光線對作品的影響,隨著太陽的角度變換,光線會逐漸在樓梯上移動。

Photo from Chichu Handbook.

混凝土樓梯的質樸、花崗岩球體的堅固,以及27對貼上金箔的細緻木雕,共同營造出一個多維度的體驗。

DeMaria設計的鼓聲不定時在室內響起,為這靜謐空間注入聽覺元素,增添了時間流逝的感知,這些細節共同作用,使得作品和展覽室本身緊密結合,構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時間/永恆/無時間。

詹姆士.特瑞爾 James Turrell

“It was important that people come to value light as we value gold, silver, paintings, objects.”

— James Turrell

大地藝術家 Land Art,融合在心理學、天文學以及作為飛行員的經驗,以「」作為創作媒介,走向室外,探索人類感知的邊界,觀者被邀請進入一個由「光」所定義的空間,在其中停留,感受,理解光如何改變所處環境的感知。

「開闊原野」Open Field

地中美術館存在一個沒有具體長、寬的空間,是一個近乎「無限」的奇特地方。我們走進「光」的空洞中,在一片漆黑裡被「光」包圍。採固定人數進場,大家會呈現一字並排,而館方人員會以口語引導,大家前進,停下,轉身,再前進,其實當下我有點緊張,一直盯著腳步,心想會不會走快了,或是沒跟上身邊的人,仔細想想,才發現重點不在這啊,花了一些時間適應,事後覺得很好笑,但想必也是特瑞爾所設下的心理圈套吧。

「阿弗拉姆.淡藍」Afrum, PaleBlue

特瑞爾的光不僅是創造視覺效果的工具,更是探索感知界限的媒介,需要觀者花時間去感受。在直島上的”家”藝術項目「南寺」,也是由安藤忠雄為了特瑞爾的作品「月之背面」(Backside of the Moon)所量身設計,很推薦大家去感受看看,記得到旅客中心買票,並提早去現場排隊。

「開放天空」Open Sky
特瑞爾對於人造光、自然光與空間的精湛掌握,顯示了他如何操控光線來轉變環境,這也是特瑞爾畢生最重要的計畫,位於美國西南部地區亞利桑那州的「羅登火山口計畫」(Roden Crater Project)的原型,多年來已被視為當代規模最大、最重要的藝術品之一。

直島地中美術館是建築的深思熟慮,讓人想起安藤忠雄在大阪茨木市北春日丘「光之教堂」的設計,在地中美術館,狹長的通道藉由自然光線引導遊客前行,這種設計不僅是空間的特色,也象徵著「行走」與個人「生命經驗」的交匯,形成一個引人深思的空間,傳達了「建築是固定的,但人的經歷是流動的」,源自於安藤忠雄一貫的理念,將「我」融入建築之中的設計哲學,使地中美術館成為這流動經歷的凝結。

地中美術館 Chichu Art Museum

開館時間:

3月1日 ~ 9月30日
10:00 ~ 18:00(入場截止時間17:00 )
10月1日 ~ 2月底
10:00 ~ 17:00(入場截止時間16:00 )

休館日:周一
※ 但周一為節假日時開館,次日休館
開館日指南

參觀價格:2,100日元
※15歲以下免費

預約:個人參觀預約請點擊這裡
團體(9名以上)參觀預約請點擊這裡

在建築中發現夢想:安藤忠雄的建築原點【新版】
建築に夢をみた 書本

在建築中發現夢想:安藤忠雄的建築原點【新版】
建築に夢をみた

安藤忠雄的建築,是從旅行中得來的,

  因為建築描繪的是各地方人們的夢想與感動,

  思考這些,能讓他回到原點,

  回到建築為何的命題……

 安藤忠雄在二十幾歲時因不滿身處的生活環境,而立志走上建築這條道路,他認為旅行可以形塑人,也能形塑建築,所以安藤以旅行來學習建築。

  在旅行各地的同時,安藤為順應當地自然風土氣候所產生的建築深深感動,他看到了建築的生命力──反應出人類的根本欲望,是人們靈魂的依靠,是呈現每個居民夢想的地方。

  因此,安藤從接觸建築以來即不斷詢問自己:「透過建築可以達到什麼?」、「建築究竟能對社會、地區有什麼樣的貢獻?」、「要如何才能讓都市擁有生命力?」。

  

James Turrell: A Retrospective
James Turrell: A Retrospective

James Turrell: A Retrospective

The only comprehensive volume on James Turrell is back in print–from early prints and light projections to his monumental Roden Crater project

This definitive book illuminates the origins and motivations of James Turrell’s incredibly diverse and exciting body of work–from his Mendota studio days to his monumental work-in-progress Roden Crater. Whether projecting shapes on a flat wall or into the corner of a gallery space, Turrell is perpetually asking us to

"go inside and greet the light"

  

Share this post

你可能也會喜歡

東京數位藝術新地標,在麻布台之丘體驗一場無界之旅:teamLab Borderless

遇見美好的秋日京都祇園-如藝廊般的極簡甜點 [ 白 HAKU ]

 日本高松的神秘小酒館「BAR 足袋」

【2024巴黎奧運】史上最環保、永續的奧運盛會即將展開

韓國首爾 Audeum 音頻博物館的靜謐之旅

丹麥哥本哈根 「3 Days of Design」北歐設計的未來-2024永續指南 

Join Our Newsletter